老师:
再答:综合楞伽经刘宋,魏,及唐譯三本之云何净其念句与义解如下:
(A)云何净其念?云何净诸觉?云何起计度?
云何念增长?何因而有觉?云何净计度?
何谓净: (一)此处净义当以究竟善解非造作义,非从染求净,赵越能净所净,心现量净境。
何谓念: (一)念为心起现行,心之用也。现行符合心的自性即无生法摄受,因为念既是心,法亦是心,善解其念乃自心现量,离诸分别。
: (二)念念于法自相及共相建立如。
净其念义 :(一)首应善解净念实相义即自心现量,乃因善解究竟心性,故一切影相寂灭,故无所有,即随顺契入无生。
:(二)净念唯我心故,心本不动,心本清净。持其如如为体,微心为住,现量分齐生起为善差别用。
:(四)第一义心,生不生,涅般,空,刹那,趣自无自性,故知达妄本空,求真亦妄。
:(三)心量不现有,故心无境界,尽除遣法,尽遣净念,若力求净而反被净缚。
:(五)应洞达净念,故照见一切法如生死与涅般法,乃一真净心所现,一心平等之用,无分别。
念增长义 :(一)佛法解行并重,解后通过闻,思,修落实净其念。
:(二)增长为开发义,实践六度婆罗蜜;精进乃真法供养如来(自性也),用般若支配多闻,圆满净念总持义。
:(三)净念增长从不做知足想,乃究竟持增长义.
诸觉为何义:(一)依境行果分别解说人,天,声闻,缘觉,菩萨等诸觉,又说为境觉。
何因有诸觉:(一)依诸行如五戒十善,六度万行等诸菩萨行,依境行之有别,而有诸觉心念故成异觉。
:(二)佛说法虽如日光照具体现,乃因众生无真实,而有诸觉摄受用.
净诸觉义:(一)发菩提心,自觉觉他,觉行圆满为行净觉所依。
:(二)一切法如幻,法身亦如幻,诸觉不相及,诸觉地无有次第,不觉则建立有生灭境,及相续见,为境觉所依。
:(三)觉四种缘:觉法自心现而不执取;无始虚妄分别色境界熏习执着;法各自性自性如是故;希望欲见种种色相,如求答案,为诸习气过失所依.
:(四)离觉所觉法,有无二俱离,不落二见,为心净觉所依。
云何起计度:(一)计度谓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差别乃至令随起言说,又称遍计所执相。
:(二)因此方真教体,清净在音声。故非幻,非无自性,非空相,非计度等等法相无有比故,故有计度方便钩锁建立。
:(三)一切法包括色法与心法不出三自性,唯善解起因方能任运用而不失起义.
云何净计度:(一)此净计度亦离能所计度范畴,因其亦是假安立名言种子,故应会得,应净其义.
:(二)应除遣诸心量,遍计所执计度量;应了知一切法缘生量,依他起性心量;应征一切法平等真如圆成实性。
(B)云何见痴惑?何因见迷惑?云何起迷惑?
云何惑增长?何因有迷惑?云何净迷惑?
见迷(痴)惑 :(一)此见为彻底通达义,照见迷惑乃至净念皆一心平等心性,无有差别。
:(二)不觉唯心无所见,无能见及所见建立;不了自境心,圆照现量众色相,于分别取着。
起迷惑 :(一)起假设施迷惑名言种子,皆应众生所执量,假名安立对待施设达逆楔出楔,饶益众生故。
云何惑增长:(一)乃至有心转为迷惑因,故说非究竟,此乃惑增长。
:(二)未善分别去见自心虚妄境界。违背不守净念实相义而有惑增长。
云何净迷惑:(一)善观察,照见自心妄想流注因,即善了别净不净念二相颠倒,为净迷惑。
;(二)藏识海浪乃法身境界;七识乃是佛身也,智不取诸识境;分别净不净念二颠识灭,惑因随灭,入无生净念境。
(c)何故刹土化?相及诸外道?;何为有国土?化相诸外道?;云何刹土化?相及诸外道?
若刹土化,若相化:(一)此乃佛度众生微妙方便楔具,建立净土及无量无边庄严相,犹如法华化城喻,随宜方便度一切凡愚外道。
:(二)名言建立 善解名言种子义,不执其遍计所执假设施,籍名言入净念实相义。
:(三)佛子本怀心无有疲厌心,尽以令众生,离人我法执苦,得寂静念净乐,入净念境行果究竟处。
(D)云何无受次?何故名无受?;寂静及次第?;及无影次第?
无受次 :(一)佛境界为无受次,为牟尼寂静,净念观。
次第 :(一)因众生无真实,故方便建立次第受,但实相不落次第受不受,此为净念。
:(二)随遍计所执相随起言说之局限,未能具体现,叹但唯能次第起,故应引之令得出二相次第困局,净念之方便用。
无受 :(一)但心法所受为不思议熏及不思议受,应知其为現识因。无受为正受,无受故相续相灭,此因灭则流注因灭。
:(二)前圣所知,转相传授,妄想无性为无受之正受。
:(三)百变百无受,百变微妙受,无受亦可百变。
寂静无影像 :(一)净念寂静心之微妙功能性,不遇缘便罢,遇缘就要现起,名为自心现量,无尽受用.
:(二)净念寂静唯心直达,第一胜义远离生,无有诸心量,一相一味毕竟空。
:(三)净念乃明镜持诸色影像,照见诸法无有性,心海流程有无足迹不捻黏,无功用道。缘起性空,性空何碍缘起。
此再答请老师示教。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